
十年间,云南省反腐败高压态势不减,连续两任省委书记、连续四任昆明市委书记和三名副省级领导干部落马。细细分析,不难发现,此八“虎”并无自然界老虎单打独斗、占山为王的习性,反倒是团团伙伙、搞山头主义。比如秦光荣与白恩培从党政搭档到顺利接班,曹建方是秦光荣的“大管家”,黄毅与他们都曾共事,高劲松多次向白恩培行贿等,不一而足。成群结队的“老虎”让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成为“腐败重灾区”,以至于当地曾有“治理云南官场比治理滇池还难”的戏言。
“一把手”腐败给云南政治生态带来的是“源头式污染”。十年间,云南省纪检监察机关做出党纪政务处分超过8万人,这其中,有多少是属于各种所谓“圈子”“山头”的“谁的人”,无需深究却也不难想象。拉帮结派是表象,利益交换才是目的。白恩培、秦光荣作为“一把手”,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,带头搞唯圈、唯亲、唯利的腐败行为,把党托付的事业变为培植自己势力的“山头”,摇身一变成为坐镇云南的“一霸手”,给云南政治生态带来严重的“源头式”污染,严重危害党的团结统一,严重损害党和人民事业发展。
党员干部如果整天琢磨如何进“圈子”、布“棋子”,最终必然在“圈子”利益的异化下失底线、踩红线。“干部都是党的干部,不是哪个人的家臣。”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振聋发聩。继任者对前任“一把手”的山头主义听之任之、甚至从恶如崩,同级班子成员随波逐流、甚至积极协助,下级官员主动靠拢、建立人身依附关系,也许一时呼风唤雨,殊不知,电闪雷鸣之后往往燃烧起玩火者必自焚的烈焰。
必须清醒看到,当前对“一把手”的监督仍是薄弱环节。“一把手”之所以敢于并且能够占山头、拉圈子,根本原因还在于权力的脱缰和监督机制的失灵,尤其缺乏有效的人事权制约监督机制。2021年3月颁布的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对“一把手”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》明确提出,要充分认识加强对“一把手”监督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,破解对“一把手”监督难题。当前,必须把对“一把手”的监督作为重中之重,以强有力的监督促使其做到位高不擅权、权重不谋私。通过强化上级党组织监督,做实做细同级监督,全面落实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制度,强化不敢腐的震慑,扎牢不敢腐的笼子,增强不想腐的自觉,切实管好“一把手”,方能换来海晏河清、朗朗乾坤。
摘要:落马后,沈培平“不收钱,收玉器和普洱茶”的雅贿行为也遭曝光。(文/上官河)






